新聞中心
02
2025
-
03
新型電池:產業規模仍將保持擴張趨勢
賽迪智庫新型電池行業形勢分析課題組
隨著全球新能源產業的迅猛發展,新型電池行業作為其核心支撐力量,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2024年,我國新型電池行業在市場規模、技術創新、產業鏈協同以及國際化發展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展望2025年,面對未來更加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如何保持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成為當前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加持,新型電池產業規模持續擴張
(一)市場規模持續擴張
2024年,我國新型電池行業市場規模呈現出強勁增長態勢。2024年1-9月,全國鋰離子電池(以下簡稱“鋰電池”)產量累計達203.6億只,同比增長12.3%。在電池環節,2024年1-6月全國鋰電池總產量達480GWh,同比增長20%,其中儲能型鋰電池產量超過110GWh,新能源汽車用動力型鋰電池裝車量約203GWh。電池材料環節,2024年1-6月全國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產量分別達126萬噸、82萬噸、83億平方米和51萬噸,同比增幅均在16%以上。
展望2025年,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和電力儲能市場蓬勃發展的拉動下,新型電池產業規模仍將保持擴張趨勢。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市場在經歷了多年的高速增長后,逐漸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50%左右,新增需求增速趨于平穩。另一方面,電池儲能市場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電動重卡和工程機械、電動船舶、電動自行車等領域對新型電池需求旺盛。預計2025年新型電池行業總產值將達到2萬億元左右,同比增長約20%。
(二)技術創新加速推進
2024年,我國新型電池行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在鋰電池領域,高鎳三元材料、硅基負極材料等技術不斷成熟并逐步實現產業化應用,電池能量密度得到有效提升。寧德時代發布天行物流商用電池,能夠有效緩解新能源商用車補能慢、綜合成本高以及運輸里程短等核心問題。其中,天行物流超充版電池可以實現4C超充、12分鐘補能60%SOC和350km超長續航。天行物流長續航版電池可實現500km超長續航,能量密度達200Wh/kg。在前沿領域,固態電池研發也取得了重要進展,部分企業已進入小試或中試階段,其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優勢有望在未來改變電池技術格局。此外,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和氫燃料電池等新型電池技術的研究也在加速推進。
展望2025年,技術創新將繼續成為新型電池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隨著固態電池技術的進一步突破,預計有更多企業加快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固態電池在高端新能源汽車和飛行器、人形機器人、消費電子和特定儲能等領域的應用將逐漸增多。同時,鈉離子電池等新興技術若能在成本控制和性能提升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將在低速電動車、分布式儲能等細分市場展現出較強的競爭力,推動行業競爭格局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技術研發實力強、創新能力突出的企業將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更大優勢;而部分技術落后、缺乏創新能力的企業可能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三)產業鏈協同進一步加強
2024年,新型電池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合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上游原材料企業通過產能擴產、技術升級等保障中游電池制造企業原材料供應,中游電池企業與下游新能源汽車、儲能系統集成商等也建立了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產品研發、生產和應用。在區域布局方面,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蘇、廣東、福建和四川等地區為核心的新型電池產業集群,這些地區集聚了大量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具備完善的產業配套設施和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同時,部分地區仍存在產業鏈上下游銜接不暢、產業布局同質化等問題,影響了行業整體效率提升。
展望2025年,產業鏈供應鏈進一步協同將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區域布局也將更加合理優化。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頭部企業將更加注重產業鏈整合與協同,通過加強與上下游企業深度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提高產業鏈整體競爭力。中西部地區在上游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將加大力度,同時發展電池材料及電池制造產業,東部地區則側重技術研發、高端產品制造和市場應用推廣,從而促進新型電池行業在全國范圍內均衡布局,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四)國際市場機遇與挑戰并存
2024年,我國新型電池行業在國際市場上表現出色,出口規模持續增長。據SNE Research數據,在2024年1-9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排名前十的榜單中,我國企業占據6家,市場份額合計64.9%,寧德時代、比亞迪位列前兩位。然而,一些國家和地區為保護本土產業,紛紛出臺貿易保護政策,設置技術壁壘和關稅壁壘,對我國電池產品出口造成了一定阻礙。
展望2025年,我國新型電池行業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競爭壓力將進一步增大,但出口市場仍存在諸多機遇。一方面,全球新能源產業加速發展,對新型電池的需求持續增長,尤其是在歐洲、北美等地區,新能源汽車市場和儲能市場潛力巨大。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在技術創新、成本控制和產業配套等方面仍具有一定優勢,通過加強國際合作、拓展海外市場渠道、提升品牌影響力等措施,有望在國際競爭中保持競爭力并實現出口規模進一步增長。
促進技術創新,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一)強化原材料保障與價格調控機制
一是加大國內資源勘探開發力度,鼓勵企業采用先進技術提高國內鋰、鈷、鎳和錳等資源開采的效率和利用率。對一些資源富集地區進行深入勘探,運用智能化、綠色化開采技術,降低開采成本并減少環境影響。
二是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海外資源投資與合作開發項目,通過長期供應協議、合資建廠等方式保障原材料進口渠道穩定。
三是研究建立關鍵資源國家戰略儲備機制,在價格低迷時適當收儲,在價格過高時投放市場,平抑價格波動。
四是加快回收利用產業發展,支持企業研發高效回收技術,提高廢舊電池中再生材料的回收率。
(二)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協同共進
一是加大對新型電池關鍵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設立專項科研基金,重點支持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和氫燃料電池等前沿技術研究,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開展技術攻關項目,加速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進程。
二是引導企業和科研機構增強技術產業化意識,在研發過程中充分考慮生產工藝、成本控制和市場需求等因素,制定切實可行的產業化路線圖。對于已經取得一定突破的新技術,應加快中試生產線建設,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逐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作用,組織開展技術交流活動,及時發布行業技術發展動態和市場需求信息,引導企業合理布局技術研發資源,避免盲目跟風和重復建設。
(三)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一是構建全流程綠色制造體系,涵蓋原材料采購、生產工藝、產品包裝和運輸倉儲等各個環節。在原材料采購環節,優先選擇產品碳足跡低的供應商;生產工藝環節,大力推廣綠色低碳技術與減排措施;在產品包裝環節,推廣使用可降解、可回收材料;在運輸倉儲環節,優化物流路線與倉儲管理,采用新能源車輛運輸。
二是加大綠色制造技術研發投入,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優化生產流程,降低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
三是建立高效的廢舊電池回收網絡和處理體系,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
(四)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一是在雙邊及多邊合作協議框架下,加強新型電池領域技術、標準、人才、資金和市場等方面的國際交流合作。
二是以開放合作的姿態,深化與歐盟、美國、韓國、日本和東南亞等新型電池產業合作,探索建立互利共贏的產業分工合作模式,促進全球新型電池產業鏈供應鏈的進一步融合,充分發揮我國新型電池產業的優勢和潛力。
三是組織國際研討活動,與全球產業界交流新型電池行業最新科研成果、前沿發展趨勢等。搭建中外企業合作平臺,推動全球電池行業標準協同。
轉自:《中國電子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