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05
2021
-
03
推動博遷新材料從“跟著跑”到“領著跑” ∣ 王利平:做高端制造業必須具有“長跑”精神
2020年12月8日,江蘇博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上市,這是王利平繼廣博文具之后控股的第二家上市企業。從11.69元的發行價到14.03元的開盤價,博遷新材料股票發行首日就以43.97%封住漲停。
以20年的跌宕,王利平帶領企業走過了一條從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制造的迭進之路。正在北京出席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王利平在談及廣博的蝶變時認為,中國制造業如今正處于最好的發展時代。之所以“最好”,王利平的解讀是,一是發展環境,得益于國家大力支持創新研發的政策紅利,從中央宏觀層面到涵蓋稅收金融的各項舉措,引領著企業心無旁騖的發展高端制造。二是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培育造就了一大批執著于創新研發的企業家,他們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看得準想得遠,沉得下身靜得了心,具有“長跑”精神。“高端制造業沒有訣竅,就是要以國家的產業導向為方向,一直做,堅持做,持之以恒地‘跑下去’,等待時間的回報”。
國之大器,始于毫末。納米是一個“十億分之一米”的長度單位,納米技術作為微加工技術的極限,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和工業水準的重要參考。
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納米科技開始廣泛引起人們的關注。2000年,美國率先發布“國家納米技術計劃”,掀起了國際納米科研熱潮。同年春,正在美國商務考察王利平關注到了這個具有廣闊前景的科研技術,既是因為技術出身的緣故,更是因為對傳統制造業升級轉型的內在需求,他對先進技術有著異于常人的“嗅覺”,他決定“吃一吃這只螃蟹”。
2001年,在一片質疑聲中,依托海外學成歸來的技術團隊,納米新材料項目正式啟動。“先學會跟著跑”,王利平說。一切從零開始,工藝技術、設備、生產線,全是邊研發邊摸索著設計、生產。當年年底納米新材料研發的中國第一條高水平超細納米鎳粉生產線成功點火,一舉填補了我國金屬納米材料產業化的空白。
推動一個國際一流的科研技術走出實驗室,并將其產業化,王利平心里清楚這很難,事實上項目啟動前王利平已經做好的吃苦的準備,但他沒想到,事情竟然會這么難。納米材料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產品前期研發周期很長,一款產品往往要研發五六年,認證就要兩三年。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利平告訴他的團隊,既然認準了自己的“賽道”,那就要堅決“跑”下去。由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臥薪嘗膽、砥礪奮進,通過無數次嘗試,攻克了一項又一項核心技術,打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藩籬,終于守得“生根發芽”,相繼研發出納米銅粉、納米鎳粉等產品,這些產品先后被列入國家“十五”新材料重點項目,成為國際主要電子電器廠商的“新寵”,也一舉打破了國際上對這一行業的壟斷。
博創智新,遷啟未來,廣博納米由此走上產業化道路。
2010年,納米新材料項目正式落地江蘇宿遷,取名博遷新材(江蘇博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專營電子專用高端金屬粉體材料,博遷新材所生產的納米級、亞微米級鎳粉和微米級、亞微米級銅粉、銀粉、合金粉等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材料,主要用于電子元器件制造,其中鎳粉、銅粉主要應用于MLCC的生產,并廣泛應用到消費電子、汽車電子、通信以及工業自動化、航空航天等其他工業領域當中。同時,博遷新材作為唯一起草和制定單位,負責主持了我國第一部電容器電極鎳粉行業標準(標準編號:YS/T1338-2019)的出臺。
近20年的“長跑”,讓如今的博遷新材擁有國內甚至世界一流的納米粉體研發和生產技術。截至目前,博遷新材已獲得專利98項:其中境內專利97項,包括發明專利46項、實用新型專利51項;境外(美國)專利1項。前沿的高科技產品也為博遷新材帶來了很多優質的客戶,三星電機、臺灣國巨、臺灣華新科、風華高科等電子元器件行業全球領先企業都與博遷新材開展了長期良好的業務合作關系。
王利平近20年的堅持有了實實在在的回報,僅2017年至2019年博遷新材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23億元、5.28億元和4.81億元,2017年至2019年營業收入年復合增長率為21.99%。2020年底走上資本市場后,博遷的使命更加清晰:努力成為全球領先的電子專用高端金屬粉體材料供應商。
轉自《寧波市民營企業家協會》
相關新聞